垃圾桶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垃圾桶厂家
热门搜索:
行业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行业资讯

【新闻】大旱袭来十堰节水农业正当时大叶杜英

发布时间:2020-10-19 05:34:44 阅读: 来源:垃圾桶厂家

大旱袭来,十堰节水农业正当时!

农村新报

湖北农业信息网讯:湖北省受旱农田突破2000万亩。随着旱情继续蔓延扩展,除神农架林区外,其他16市州的88个县市受旱农田2042.5万亩,有150.1万人、35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。   大旱袭来,农业作为需水、用水大户,该如何应对?发展节水农业正当时。   近几年来,农业部在全国部分地区实施旱作节水项目,我省恩施州、十堰市部分县市先后受惠其中。8月中旬,在旱情最严重的时候,我们走访了十堰市节水农业项目区,探寻节水农业的技术模式和社会经济效应。   十堰市位于鄂西北山区,位于鄂、豫、陕、渝四省市交界处,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,集老、少、边、穷、库区于一体,是典型的半旱山地农业区。该市由于山多地少,好田好地少,坡地多,农业抗旱能力弱。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,加之降雨时空分布不均,旱灾则为十堰山区头等大灾,素有“十年九灾,十灾九旱”之说。2011年,该市遭遇冬、春、夏三季连旱,1月至5月份,总降雨115毫米,与历史同期降雨量相比少193.9毫米,减少62.7%,全市各种农作物受灾总面积达413万亩,成灾202万亩,绝收40万亩,经济损失达4.6亿元。2012年1至5月,该市平均降水量183.5毫米,比历史同期偏少20.8%。2013年,旱情更是不容忽视。     节水农业的主要技术路径     大旱,就意味着农业大减产,农民大减收。抗旱减灾是山区最大的民生问题之一。饱受旱灾折磨的山区人民,也在抗击旱魔中探索了宝贵经验。2011年——2012年,国家和省在十堰市实施旱作节水项目,十堰市土肥站组织、指导竹山县、郧西县、房县、丹江口市开展了农业节水技术试验示范及推广工作,为十堰的旱作节水农业又添上了精彩的一页。   “拦截天上水、挖掘地下水、用好地表水”是十堰市抓好节水农业的主要理念。   在这个理念指导下,十堰市土肥站指导四县市利用“集雨补灌、改土蓄水、保土蓄水、覆盖保墒、农耕农艺抗旱节水”的具体技术措施,促进水资源在农业上节约与高效利用。   十堰降水分布不均,绝大多数降水都以地表径流形式损失。十堰市以“拦截天上水”的理念在项目区推广示范集雨补灌节水种植技术。这种技术综合利用自然、人工铺设等集雨产流面,将雨水通过水池、水窖蓄存富集,并进行调节利用,既可以解决人蓄饮水、发展庭院经济,也可以进行大田作物节水补灌。2011年以来,十堰市的四个项目县市利用国家项目,共整治塘堰245口,整修沟渠206千米,小水井、小水池及小水窖451口,总容量共达1000多立方米。据悉,一个25立方米的小水窖在雨季集满水可以满足2至3亩旱地关键时刻的灌溉,在旱情最严重的时候,这些集雨设施就是禾苗的“救命符”。   以“挖掘地下水、用好地表水”的理念推广示范覆盖保墒技术,在十堰山区应用最广、效果最好。覆盖保墒技术包括地膜覆盖和秸秆(草)覆盖两种模式,具有良好的蓄水保墒、调节地温、保持水土和改良土壤作用,协调土壤耕层的水、肥、气、热和改善土壤物理性状,为作物生长创造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。十堰市农民覆盖保墒很有心得:“地膜就像蒸汽机,膜内天天下小雨。”2011、2012年两年共实施覆盖保墒技术示范面积达10156.5亩,涵盖了茶叶、花生、马铃薯、玉米、水稻、烟叶等多种作物。据不完全统计,全市地膜玉米推广面积达到30万亩,其它作物推广实施覆盖保墒技术的面积达到100万亩,节水率达到30%。   聚土垄作、深耕深松也是适合山区的农艺节水措施,聚土垄作是将土沿作物行聚于栽植行上,覆盖有机肥,在沿栽植行方向上形成宽约0.6米、厚10~20厘米的条形土垄,这样可增厚栽植行土层,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,扩增地表面积,增强作物抗旱能力。深耕深松则通过打破坚实的犁底层,来增加土壤渗透性和渗入深度,扩大根系的吸水吸肥范围,达到抗旱、耐肥、抗倒伏的目的。两年多来,项目区共示范聚土垄作面积4148亩,深耕深松示范8587亩,辐射面积25000多亩。   建立节水型的农业结构,是具有十堰特色的节水农业路子。首先,改善品种结构,调整扩大红苗薯、马铃薯等旱作物面积,由原来的50多万亩扩大到70余万亩。其次,调整旱坡地种植结构,由原来种植粮油改为发展果茶经济作物,变退耕还林为还“特”,实现生态、经济双赢:全市柑橘面积由30万亩扩大到60万亩,茶叶面积20万亩左右扩大到62万亩,粮食面积则由450多万亩调整到400万亩左右。   在抓好工程节水、农艺节水的同时,项目区开始利用现代手段监测土壤墒情。2011年、2012年4项目县市设土壤墒情监测点30个,试图通过土壤墒情监测信息的积累和演变规律的探索,为农田节水技术和抗旱减灾增效技术的研究与集成,提供科学依据。监测结果表明:覆盖保墒、聚土垄作和深耕深松均具有较好的保水效果,各点水分含量大致在平均值0~3个百分点上下浮动,水分波动曲线基本能反应当地降雨和农耕情况。     地膜水稻,属于十堰的专利     在采访中,我们不断听到一个新鲜名词:地膜水稻。   原来这是十堰市农业科技工作者在上世纪90年代探索出来的水稻节水技术。是一项改造低产稻田的突破性创新技术。   十堰市农业发展的致命弱点在于高寒冷害和年年干旱。山多地少,坡多田少,56万亩水田是基本农田的精华。而旱涝保收、高产面积仅30万亩,低产田和望天田26万亩,几乎占水田面积的一半,其中冷浸田、烂泥田、高山田等低产水田面积上报为15.6万亩,占水田面积的26.6%。这些低产田,长期一年一季水稻,亩产徘徊在200─300公斤上下,只有全市水稻平均亩产的一半,不及常规水田亩产的三分之一。还有8万亩旱岗田、望天田,常年望天收,一遇大旱,基本无收。   如何改造低产田和望天田?十堰市农业科技工作者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。经过调研,他们发现,改造低产田,必须从解决低温入手;改造望天田,必须由节水保墒着力。   1993年,开始1.6亩地膜水稻半旱式栽培,1996年全市多点集中联片示范1.735万亩,97年全市示范面积迅速扩大到8.6万亩,占低产田面积的一半以上。试验示范结果表明:无论是高山、中山、低山,还是高寒田、冷浸田、烂泥田,地膜湿润栽培均比常规对照平均亩增77.5kg,增产33%,水田种稻用水量由常规700立方米左右,下降到300立方米左右,增产、节水达极显著水平。从经济效益分析,水稻地膜湿润栽培比常规栽培每亩净增产值112.54元。2002年全市推广23.5万亩,平均亩产525.6公斤,比常规栽培亩增128.4公斤,增32.3%。1998——2002年5年共推广107.6万亩,平均单产524.9公斤,比常规栽培亩增128.6公斤,增32.5%。同时,地膜水稻由只注重覆膜增温栽培向节水增温栽培进化,由注重老区向新老区并行发展,由冬闲田向油菜茬水田延伸,由单一地膜水稻向一膜两用改革,由连续盖膜向间歇盖膜转变,由地膜水稻向地膜莲藕拓展。   地膜水稻显著的增产增收效益,引起了国内外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,省政府和农业部先后在十堰召开了全国地膜水稻现场观摩会,要求全国一年全面试验,两年普遍示范,三年推广突破,2001年,该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,先后获农业部一等奖、湖北省政府科技进步奖和技术成果推广奖,德国基尔大学、国际水稻研究所(IRRI)、国际生物技术中心、中国农业大学等国内外科研机构、高等学府的极大兴趣。四川、吉林等省也在推广这一技术。   据分析,全国现有低产稻田面积近1亿亩,若全国推广运用此项技术,以每亩增产稻谷100公斤,净增产值100元计算,全国每年可增收稻谷100亿公斤,净增产值100亿元。   但是,种粮的比较效益还是太低,随着十堰市连续实施10年的补贴标准为10元/亩、总规模为150万元的地膜补贴的暂停,地膜水稻、地膜莲藕的面积一降再降。   我们期待,地膜水稻这一节水改土的好技术,能再次风靡我省干旱、半干旱地区,为我省的粮食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!     农田节水,综合效益凸显     仅以旱作节水而言,据统计,项目实施2年来,4项目县市共示范22891.5亩,推广辐射面积43510亩,合计增产6550.15吨、增收875.28万元。   社会效益也十分显著。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模式的实施,促进了种植业结构调整,改过去以用水量大的水稻为主改为扩大马铃薯、红薯面积,扩大果、茶面积,扩大玉米、蔬菜种植面积,提高了农业效益,增加了农民收入。项目建设,也有效地保护了旱作耕地资源,提高土壤抗旱减灾能力,为稳定和提高粮食、经济作物产量创造了良好的土壤微生态条件,对确保粮食安全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。生态效益正在显现。一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。十堰市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,丹江口库区水质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总氮超标。通过覆盖、聚土垄作等技术措施的应用,培肥了土壤,提高肥料利用率,减少了面源污染。对于确保丹江口库区水质安全具有重要意义。二是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。据调查,项目示范和辐射区共节水414万立方米,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和土壤养分流失。节水农业的综合效益不可小觑!

干旱|节水农业|监测

郑州治疗甲状腺的专科医院

上海看妇科医院排名

重庆市的眼科排名